2014香港書展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又到啦﹗愛書人又可以打書釘,將心愛書籍帶回家,大家記得留意展期和入場時間,享受在書海中暢遊的愉快吧﹗

展期:2014年7月16-22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開放時間:
2014年7月16-17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2014年7月18-19日:上午10時至午夜12時
2014年7月20-21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2014年7月22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證主」書籍位置
宗教教育中心(3G-E02)
兒童天地(3B-C02)
好主意(1A-B37)

新書速遞
靜,打碎內心的書名:《靜,打破內心的》
作者:吳李金麗女士

靈修,是否已變成你的例行公事呢?

基督徒的靈修方式,總離不開詩歌、讀經和默想;有時我們已經把它看成一項公事,欠缺與生活、心靈結連。再如何靈修,內心也像牢牢頑石。

吳李金麗女在書中收錄了她一次靜修之旅。字裡行間在在分享她透過等候、整理情緒和想像歸向上主,打碎阻隔觸碰內心的岩石,對自己認識更真更深。

每篇文章之後更加設有「靜靜走向」,幫助讀者可以親身展開個人靈修旅程;盼望這將成為你與上主間的階梯,立於頂,連於天。

《靜,打破內心的》即將在書展推出,並會在書展為讀者安排新書推介會。

敬拜是一生追逐書名:《敬拜是一生的追逐》(THE WAY OF A WORSHIPPER)
作者:巴迪‧歐文司(Buddy Owens)

有甚麼是值得你窮一生去追逐的呢?

人生路上實在有不少值得追逐的事物,樣樣都五花十色,叫人眼花繚亂,花上不少時間、精神、心思……

你有否想過,惟有當我們回歸自然的懷抱,單單與造物主接通,這個追逐就不再一樣……祂要你愈來愈豐盛!

作者撰寫的《敬拜是一生的追逐》(THE WAY OF A WORSHIPPER),一定讓你對敬拜上帝有全然不同的看法!敬拜不再只是音樂和儀式,而是一種追逐神、與神親近、成為摯友的經歷。每一次的經歷都是細膩和值得的。

追尋上帝是一場一生的追逐──從你出生那天起,這場追逐已經展開!

Myths_cover_0616書名: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
作者:Horace H.S. Yuen

作者縱橫職場四十多年,對職場上的現象瞭如指掌。本書從七個向度探討職場上的種種迷思,每一章均以問題引發思考,例如:個人成長如何影響你的求職意向?除薪酬和前途外,職業還有其他意義嗎?在人生中,你肩負著多少角色?職業發展與人生轉變有何關係?退休後適宜發展「第二職業」嗎?

就職場上的迷思,本書並非為讀者提供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結合自身經驗,加上個案分享和聖經教導,全面剖析職場上可能遇到的挑戰,幫助讀者在生涯規劃上找到定位。
書展活動


活動名稱:「職場的迷思」

日期:7月19日(六)
時間:下午四時
地點:有Say廣場(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Hall3 基督教坊內)
嘉賓講員:袁海星博士(《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作者)、袁暟惠小姐

活動簡介:
不少信徒在職場上打拼,追求卓越發展,為主爭光,當然沒有錯!然而,在追求的同時,我們有否跌入迷思,被一些似是以非的「神話」所蒙敝而不自知?袁氏與你對談,和你分享他們在職場上的所見所聞,帶你走出「神話」世界!

活動名稱:「靜,打碎內心的」
日期:7月20日(日)
時間:下午六時
地點:有Say廣場(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Hall3 基督教坊內)
嘉賓講員:吳李金麗女士(《靜,打碎內心的》作者)、許德謙博士(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部主任及靈修導師)

活動簡介:
與讀者分享默觀神的重要性,這不只是一個基督徒的例行公事,也不只單單為要滿足甚麼規條,而是讓信徒明白人人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問題,需要處理,作為信徒要有真正的屬靈生命成長,打碎內心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靜完全有這種效果……

活動名稱:「童心快樂領唱」
日期:7月21日(一)
時間:中午12時(第一場)、下午1時(第二場)
地點:有Say廣場(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Hall3 基督教坊內)
嘉賓講員:李咏絃小姐(香港童聲合唱團導師兼指揮、香港童聲合唱協會董事)

活動簡介:
活動由《童心快樂唱2》出版人兼監製李咏絃小姐(Sarah姐姐)主持,她將帶領一群可愛兒童,以《童心快樂唱2》特選歌曲,在台上示範如何以生動好玩的「童心快樂領唱」遊戲,讓兒童在音樂中成長、兼建立良好品格。

Sarah姐姐更會即場與台下觀眾進行互動唱歌遊戲,讓台上台下也能樂在其中。此外,出版人李樊道霞校長及Sarah姐姐將與觀眾分享以音樂建立兒童的心得。

標記 , , , , , , , , | 發表留言

《反思對談學與教》試讀:尊重差異

20140411_692405_78529795讓我們看看文化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之研究,對基督教宗教教育有何啟迪。首先,它為我們提供一個參考框架,去分析人如何和為何有自己個別的思想及學習風格。藉此理解,我們向自己發出挑戰,放下自己的防禦措施,並學習越過自己的思想和學習風格;因為了解別人的觀點,其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觀點。普魯杜文以皮亞傑(Piaget)的觀點代入論(perspectivism),詳盡地說明了上述的教育觀念:

根據皮亞傑的理念,成長(學習)的過程好像一塊投進池塘裡的石頭,泛起了許多層的漣漪,而人的每個發展階段就好像這些不斷擴大的漣漪一樣,每個發展階段都會不斷擴大,引致更遼闊的視野和更深廣的觀點。一個成熟的人能從多個觀點和角度去欣賞和看事物,也可以對那些持不同觀點的人產生同理/同感心,並與他們建立親和的關係。

第二,我們需要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可以防止我們對那些跟我們背景和風格不同的人妄下主觀和負面的判斷。在現實裡,沒有任何一種風格或模式能適合所有的人,當某種風格不適合我們的時候,並不代表該風格是不好或不對,這只是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異差而已。那些被迫放棄自己天生的學習風格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會失去動力和興趣。正如上文所述,我們需要把湯柏拿斯的七種文化層面視為七個文化的持續向度,以調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由於文化的形態或「心智程式或軟件」的形成,是源於人的成長環境和背景,所以在某程度來說,人是很難從一個文化的形態或「心智程式或軟件」,轉到另一個文化的形態或「心智程式或軟件」。不過,由於人生來便擁有調適的能力,作為宗教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最終目標並不是改變別人,使他們像我們,而是接受他們本身和他們現有的形態,以致他們可以按著神給予他們的能力和取向擴張自己;這樣,他們才能發展成完整的人。

最後,筆者需要強調一點,筆者並不是在提倡文化相對主義,也不鼓勵文化絕對主義。每種文化同時反映神一部分的形象和人墮落的本質,故此,我們需要以聖經為判斷文化價值的最高標準。任何能推動人全然發展像基督的形象和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文化,都是榮耀神的文化,都是值得我們支持和學效的文化。反過來說,凡阻礙人成長像基督的形象或貶低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文化,都是不正確和不榮耀神的文化,都是需要受批判的文化;當然,我們需要以正確和尊重的態度去作出客觀和有建設性的批判。

由於人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我們可以根據普魯杜文的「教師和學生恍如客旅」的隱喻,去建立教與學的哲學基礎,因為學習者的屬靈需要和認知風格應該是我們主要關注的事情。明顯地,我們可以把湯柏拿斯的七種文化向度、漢迪的四個文化之神和韋堅的視域理論整合起來,建立一個整全的教學模式。每個隱喻、文化向度和文化之神都代表著拼圖中獨特的一塊圖片,只有當每一塊圖片能完整地拼合起來,我們才會得到一個接近整全的教學模式。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教育不同向度或形態的學習者,不管是規則型或是關係型、是個人化或是集體化、是中性型或是情感型、是具體型或是冗長型、是實現型或是歸屬型、是順序型或是同步型、是內在型或是外在型;不論他們是屬於宙斯、雅典娜、亞波羅或狄俄尼索斯文化;或不管他們是視域獨立(field independent)或是視域依賴(field dependent)的。倘若教會重視改變生命的教學事工,我們就必須積極回應學習者的不同需要和學習風格。我們若忽視了這麼重要的教學理念,我們便失去培育信徒全人的機會了。

教養兒童是現時我們最急切要面對的課題,你願意了解更多嗎?馬上訂購《反思對談學與教》,「學」習如何更好的「教」養孩子﹗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反思對談學與教》試讀:差異與統一

20140409_1316805_10637752荷斯高維斯(M. J. Herskovits)把文化定義為「人為的環境」。至於廣義方面,荷夫斯迪(Geert Hofstede)則把文化定義為「心智程式或軟件」(mental programs or software),他指出人類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深受這程式或軟件的影響。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荷夫斯迪認為文化只是人類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方式的標題。而個別民族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方式均受該民族的集體程式所影響。他解釋說:

人的思想、感覺和潛在行為的模式來自他一生的學習。這模式大部分在童年時代已開始形成,因為那時候是人最容易學習和吸收的階段……人的心智程式是從成長的社群環境和人生經驗衍生出來。該程式源於他的家庭、鄰舍、學校、青年團體、工作地點和社區。(參第十章圖二,頁236)

荷夫斯迪認為文化是學習得來,而不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本性是遺傳的,而人的性格是部分遺傳、部分學習得來,並且是獨特的。如此看來,人的性格和行為只是局部受「心智程式或軟件」的影響,是可以轉化的。換句話說,我們絕對能夠脫離這「程式或軟件」的軌跡,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是可以因應環境和新事物的刺激而改變的。

荷夫斯迪更認為貫通多元的文化和接納人類思想的異同,是解決人際和國際衝突的竅門。他相信在多元文化中存著一個「共通結構」,而人的本性就是他所指的「共通結構」。人的本性是人的遺傳基因所致,從俄羅斯的教授到澳洲的土人都是共通的,像電腦的操作系統一樣,不僅操縱人的感知本能,如驚慌、憤怒、愛、喜樂、悲哀,也操縱著他們的認知本能,如觀察、分析和評論,以及他們的社群需要,如與他人聯繫和交往等。然而,人如何表達和滿足這些本能,乃因應其文化而各有不同。

司高爾(Marshall H. Segall)及其他學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見解:「文化是人類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人行為的產物。它代表著一套促進社會的因素,並且在我們生命開始的一刻已經存在……它包括了希望和恐懼、信仰和態度、信念和懷疑,在某程度上,這些因素是透過人傳遞得來的。」而荷夫斯迪所指的「共通結構」就是幫助團體、社會和國家之間互相了解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有了這樣的了解,我們可以防止自己向異族和異見作出「不同即等於不對」的判斷。

簡略地闡釋了文化的定義後,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文化的差異與統一的課題。究竟文化差異與統一是好是壞呢?華里斯(A. F. C. Wallace)評論:「差異是事物的自然規律而非病態,或非沒有功能。」雖然如此,一般人——尤其是那些在集體文化(collective culture)中生活的人——都傾向於歡迎類同與統一,卻拒絕或避免差異,因為後者為我們帶來混亂,並需要我們在生活上作出調整。

然而,只要我們環視這受造的世界,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複雜性、多樣性和多元性是出於神的創造。祂創造萬物,各從其類。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神不單創造了白晝,也創造了黑夜(3-5節);不單創造了陸地,也創造了海洋和天空(6-10節);不單創造了一種蔬菜,而且是各從其類,有不同的品種(11-13節);不單創造了一個季節,更有不同的節令;不單創造了日子,還有年和月;不單創造了早晨,也有夜晚 (14-19節)。祂創造水中的生物和陸地上的動物,各從其類(20-25節)。祂除了創造男人,還造了女人(26節)。當祂完成整個創造後,祂宣稱:「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這包括所有統一和差異的東西。此外,隨著歷史的轉變,神容許差異的存在,例如有不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創十一章)。神那各從其類的創造,正反映出人類的「統一和差異」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層面。

教養兒童是現時我們最急切要面對的課題,你願意了解更多嗎?馬上訂購《反思對談學與教》,「學」習如何更好的「教」養孩子﹗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反思對談學與教》試讀:美藝

20140404_1405664_77883972筆者曾在第一章(頁20)提及美善是人對至真、至善、至美的價值取向,這包括物質和非物質世界的審美與判斷。獨立反思和自治的能力與審美觀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美藝的創作有助兒童發展這種能力。故此,父母/師長需要給予兒童很多的空間,以發展和發揮他們的審美能力。空間越大,他們就越能建立獨立的思想和自治的能力。若成人經常用自己的標準去量度兒童的審美觀,會直接或間接地縮窄了他們的發揮空間,因而妨礙他們發展自治和獨立反思的能力。兒童若從小便建立自治和獨立反思的能力,他們便能培養出辨別神所看為至真、至善、至美的能力了。由此可見,美感的培育與兒童的判斷和自治、反思的能力是互相關連的,缺乏反思、判斷和自治能力的兒童,往往較容易受不良的世俗潮流和朋輩所感染。以下是筆者對美藝與兒童全人的發展的一些分析:

1. 群性的發展:
像遊戲一樣,美藝的培養能促進兒童群性的發展。它能助長社群和同儕之間的互動效應,為兒童與導師提供溝通的機會,成為兩者建立良好關係的橋樑。在美藝的創作過程中,導師可以鼓勵兒童互相留意同儕的創作,互相聆聽同儕的意見和認識他們的喜好,以啟迪兒童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和想像力,因而提升他們觀點代入(perspective taking)的能力,這正是群儕和諧相處的重要元素。

2. 感性的發展:
如上文所說,兒童受制於有限的言詞、心智、人生經驗和閱歷,很多時難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一些抽象和深層的感受。美藝是兒童表達感受的途徑之一,他們可藉著美藝的創作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意念,來探索和試驗自己的內在和外在世界觀。

3. 智性的發展:
如前所說,創作力和認知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美藝創作的過程中,若成人給予兒童足夠的選擇空間,不論是表達的方式、物料或顏色的配搭,他們的反思、判斷和自治能力會相應提高。自由和不被論斷的氣氛有助擴展兒童的想像和創作力,讓他們經歷成功感。而想像力、創作力和成功感是智能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相反地,若成人在兒童創作的過程中,強加一些兒童能力未能做到的標準和規範,例如要求他們的作品工整等。倘若成人用個人或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檢兒童的作品,不但會抑制他們的想像和創作潛能,也會令他們感到挫敗,並為他們的智性發展設置路障。

4. 身體的發展:
有關身體的發展,貝芝(Ruth Beechick)指出,兒童的美藝創作共分三個發展階段:(1)潦草期(scribble stage),在這階段中,兒童隨意操作小肌肉、手和眼的配合,及探索美藝創作的工具。(2)辨認期(recognition stage),兒童能從潦草的創作中逐漸進化至形象化或描敘的階段;在這階段的兒童,通常是先創作後命名,例如把圓柱形的圖像標籤為人的身體。(3)表徵期(representational stage),兒童在這階段演進到先命名後創作,這正反映他們擁有表象和意象(imagery)的創作能力,例如在圓柱形的圖象上附加類似蝌蚪或火柴枝的手腳等。貝芝的看法反映兒童的小肌肉和動官的操作與配合(motor coordination)、眼和手部神經的配合(neurological eye and hand coordination)不斷隨著生理的成長而趨成熟。

教養兒童是現時我們最急切要面對的課題,你願意了解更多嗎?馬上訂購《反思對談學與教》,「學」習如何更好的「教」養孩子﹗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反思對談學與教》試讀:全人塑造

20140402_1114389_42473365甚麼是兒童全人的塑造?兒童全人的塑造該在哪一個年齡開始呢?兒童全人的塑造應由誰來負責?父母?學校的老師?教牧?抑或是教會的導師?兒童「靈命.全人」(德、智、體、群、靈、美)的塑造越早施行越好,各個人格的層面都須均衡地發展。當中,德、群、靈、美等發展十分依賴智育的發展進程。感性的培育涉及兒童「心」的層面,這牽涉到情感和情緒的管理,以及態度和價值的形成。因此,感性的培育是兒童整體人格發展的重要橋樑,尤其是自我觀念的建立,它的形成多源於理性教育的層面。

兒童「靈命.全人」的培育
向兒童傳授道德和信仰的規條,並非施行德育和靈育的目標;幫助他們經歷內化的過程,讓道德和信仰的意識滲進他們的良知和潛意識之中,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才是真正和主要的德育與靈育的目標。兒童的核心價值系統在不知不覺中指揮著他們的行為、思想,影響著他們的道德取向,並營造了他們對人和事物的態度。在內化的過程中,兒童透過具體的推論、與他人的相處交流、將己比人或將人比己的反思及參與解決難題的過程,去落實個人的德性和靈性的取向。正如韋斯荷夫(John Westerhoff III)所說,未經內化的信仰是「借來」或「聽來」的信仰,那麼未經內化的道德可說是「借來」或「聽來」的道德。

祖當勞(Donald Joy)在本書第十章中(頁240-244)指出,在誘導(inductive)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感知反應和好奇心因著被新的經驗和知識所觸動,而進入探索、考究、推論、試驗、求證及綜合的學習形態。2 按著兒童的自然本質而言,他們大都是誘導的學習者。換言之,誘導的學習方式是兒童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透過這種學習的方式,才會產生內化和表裡一致的「靈命.全人」培育。

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所感知和意識到的外在世界觀(perceived worldview)往往直接投射和塑造他們的內在世界觀。倘若他們所察看的外在世界是正面和積極的,那麼他們的內在世界也會是正面和積極的;故此,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人物、環境和經驗,對他們的「靈命.全人」發展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參第十章圖二,頁236)。為免兒童的成長停滯不前,施教者可誘導兒童前視下一個道德和信仰發展階段的內涵,擴闊他們的視野和成長的空間,藉此帶領他們順利過渡每一個成長的階段;否則會產生停滯不前的情況。就像一個年齡已屆三十的人,其道德、心智和信仰的內涵只反映一個五歲小孩的程度(參本章表二,頁70;及第十章圖三,頁238)。杜威(John Dewey)曾說,在成長的過程中,施教者應著眼於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多於短線的學習成果。很多時候,我們把參加主日學、牢記聖經金句和知識、遵守宗教禮儀及行為,視為兒童成長的表徵。但兒童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必須經歷個人重生的經驗,從神那裡得著一顆新造的心,否則他們不能全然向善。正如耶利米書二十四章7節所說:「我〔神〕必賜給他們一顆認識我的心,知道我就是耶和華;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親自作他們的上帝,因為他們必一心歸向我。」

父母/師長應著眼於兒童的生命內涵是否討主喜悅,而不是單單要求他們牢記聖經金句和知識,遵守宗教禮儀及行為,或盡早歸信;兒童明白聖經知識的含義比他們能一字不漏地把聖經背誦出來更重要,兒童認識福音的內涵比他們舉手表示接受福音更重要,父母往往可以從子女生命的果子中,看出他們是否活出聖經的教導,或是否得救。父母的責任是培育子女均衡的「靈命.全人」發展,而神的責任是給予他們一顆認識衪的心,使他們知道衪就是耶和華,使他們一心歸向衪。

教養兒童是現時我們最急切要面對的課題,你願意了解更多嗎?馬上訂購《反思對談學與教》,「學」習如何更好的「教」養孩子﹗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戴德生——摯愛中華》試讀:初抵中國

20140328_1348431_44952620戴德生在中國的第一個晚上,就住在雒魏林醫生家中。從他的房間往窗外望,可以見到城外清兵與城內小刀會對峙之局。右面是滿清軍隊的營帳,左邊是上海縣城的城牆,上面掛著燈火,不時還可見到城上巡邏的守卒。雖然槍炮聲不住地響,但戴德生還可勉強地睡著了。黎明時一陣隆隆的炮聲,把窗戶也震得格格價響,但炮聲過後,卻是一陣晨鳥的清歌。戴德生走到窗沿,憑窗遠眺,清晨的玉米在田中搖曳起舞,園中的草木吐著新芽,樹叢中散發出來的花香,撲面而來,這是他在中國的第一個早晨啊!

早餐後,戴德生立刻前往領事館查看郵件,但只有一封信,是家中五個月之前寄出的,還有一份《海外佈道雜誌》。至於中國傳道會則甚麼消息都沒有。沒有錢,沒有郵匯,沒有指示,甚麼也沒有。或許他們要等到他到達上海之後,才寄下指示和經費吧!果真如此,差會真是不懂為人設想,或者是太笨了!

那天下午,他到「敦費士號」取回行李,在碼頭上找來一批苦力幫忙搬運,成群結隊,行李在挑夫肩頭的竹槓上搖搖擺擺地在鬧市的街上走,由戴德生領著路,好不威風。

戴德生也參觀了倫敦會的醫院,聽麥都思教士用上海話對病人講道。麥都思熱烈地歡迎他,說:「你可以選擇學習上海話或者官話(國語)。上海話只用在本地,官話雖然在某些地方口音稍異,但全國通用。我勸你還是學官話好,我可以給你找個教師。」

戴德生回答說:「我想你的話很對,就勞煩你給我找個教師吧!」

接著下來,戴德生要做很多事:找自己的房子,與中國傳道會取得連絡,並向它支取費用,學習語言以及生活上的習慣,免得總是倚靠倫敦會和聖公會的朋友。

「沒有接到你的信,我十分失望,」他寫信給皮爾士先生,說:「但我盼望下次郵件到時,會收到差會的消息。上海現時十分不安寧,亂黨和官軍打個沒停。……很難租到屋子,連房間也不容易。空屋都給城中逃出來的商人住滿了……城中的傳教士也離開了,我現時暫在租界的友人家中棲身。如果不是雒魏林醫生的好意,我可能會一籌莫展。目前我真不知應做甚麼……」

第一個禮拜日下午,他和倫敦會的傳教士偉烈(Alexander Wylie)進城察看。偉烈知道中國人素來重視讀書人,所以他下過一番功夫研習中國經典,也寫過不少中文文章,試圖吸引中國士人相信宇宙的創造主。跟他學習,戴德生感到很興奮。

偉烈帶他去到縣城,指給他看城外的一排排破屋,告訴他中國人的生活有多苦。他又和守城的兵士說話。他們穿著滿是刺繡圖案的帽子,領上圍著紅巾,身上穿著顏色鮮艷的織錦,還有綠色的褲子和長靴。

他們進城後,偉烈有時會停在街上和行人交談,戴德生也幫忙分發單張,他們甚至走進寺廟跟和尚談道。來到城內倫敦會的教堂,他們發覺裡面竟擠滿了人,原來麥都思正在內裡講道。之後,倫敦會的教士還分派白米給那些無家可歸的窮人。

在縣城北門外,他們看到一群人在械鬥,一個死人被抬著進城。另一個的胸膛被槍轟開了一個大洞。戴德生替第三個人察看傷口。他的手臂被炮火打中,子彈穿過臂膀,連臂骨也折斷了。他痛苦地嚎叫,但除非把他帶回醫院去,否則戴德生也愛莫能助。

麥都思說:「如果我們在此為他調理,只怕有人會把我們的衣服都剝個乾淨!」

再行不遠,他們又見到兵士搶到一臺大砲,另外一隊兵士則擄獲一批戰俘,拖著他們的辮子走。俘虜大聲地嚷著,向戴德生等求救,但他們也無能為力。

上海的其他傳教士多數來自聖公會或別的大差會,他們均受過高深的教育。只有戴德生的差會很小,它風聞太平之亂便倉猝地決定派遣教士來華,所以戴德生還來不及完成其醫學課程就接受差遣了。中國傳道會的樂觀及策略,在許多有經驗的傳教士看來,實在有點荒謬,有些甚至公開指責中國傳道會及其《海外佈道雜誌》。

戴德生也逐漸認識到中國傳道會的種種缺點,他本人亦因為差會辦事失效而受害。然而,他仍尊敬他的差會及其幹事,他敬重他們的靈性、他們對神的愛心、以及他們佈道和帶人歸主的熱心。

戴德生的故事激勵過不少信徒,你會是其中一員嗎?馬上訂購《戴德生——摯愛中華》,看看他的信仰經歷﹗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發表留言

《戴德生——摯愛中華》試讀:揚帆

20140326_1411086_38012524在一個大熱天,船員正在沖洗甲板,戴德生來到艙面,大家把五六桶的水向他倒頭淋下去。戴德生不以為怪,反倒大樂,船員自此也就和他玩在一起了。又有一天,船長和他划了一隻筏子,環繞「敦費士號」察看船身的情況,然後跳進大海暢泳,當然要提高警覺,留意鯊魚的蹤跡。有時他會幫助船上的工作,學習張帆和其他的技能。

1853年的聖誕,大家為了慶祝,宰了船上一頭豬來做晚餐。後來的日子,航程很慢,因為海風極微,到了年底,他們才離開澳洲不過五百哩,距離中國尚有五千哩之遙。

1854年1月13日星期五,凌晨二時,戴德生倏地驚醒,好像有一個影子站在他的床前。

「小戴,起來,跟我到甲板上去。」是船長的聲音。

戴德生爬起床,和船長來到艙面,站在一輪明月之下。船正在森巴(Sumba) 群島東南的沙富海(Aavu Sea) 中。

「你看到那些島嶼嗎?」船長問,聲音中夾雜著緊張與興奮。「它們的位置和地圖上的記錄不符,如果從它們中間經過,是極之危險的。」

但他們還是成功地穿過這些島嶼,向東北駛去,經過安背海峽(Ombay Straits)。峽旁兩岸滿是樹木和河流,景色很美。看見樹木和田野,戴德生不禁渴望能重踏陸地。

1月29日星期日。危險的威脅又迫近眉睫了。四周沒有一絲風,但一個強烈的海流把他們的船帶往新畿內亞的北岸,那是暗礁滿佈之處,岸上住的是塗著花臉的獵頭族人。他們的船已經漂離航四十餘哩,離海岸愈來愈近,他們感到完全無助,只得一面預備救生艇,一面盡力把船頭調轉,迎向海流,以減輕撞擊時的震動力。

戴德生照平時一樣有早晨崇拜,摩利士船長也參加,但不停踱到船邊,焦慮地察看情勢如何。

崇拜完畢,船長對戴德生說:「我們已盡力而為,現在只有等結果了。」

「不,我們還有一件事沒有做。」

「哪一件事?」船長問。

戴德生說:「我們船上有四個基督徒,讓我們各自退到自己的房間去,求主賜風給我們。祂可以輕易辦到。」

於是,船長、領班、木匠和乘客,各歸各室,懇切祈禱。戴德生形容他的禱告「簡短而通暢」,並且感到禱告已蒙應允。因此,他又回到甲板上。

大副正在負責指揮。戴德生發現由於沒有風,主帆有大半已收起。「把主帆張開。」他說。

「那有甚麼用?」大副問。

「我們已祈禱求神賜給我們風,它立刻就會來到。快把帆張開,我們的船已經接近礁石,沒有多餘的時間了。」

大副向戴德生投了一個不信與憎厭的眼神,說:「我希望我可以見到風而非聽到風。」

就在他說話之際,戴德生注意到大副的眼望向最高的帆。帆正在鼓起;對了,風已在動了!

「你看到風麼?望那杆上的帆!」戴德生說。

大副嗤道:「不過是微風罷了!」

「是不是微風都不要緊,把帆放下,總是有利的。」戴德生大聲說。

大副如言張帆。數分鐘後,船便以六至七海哩的時速,駛離岸邊的亂石礁,也把那些塗花了臉的土人遠遠拋諸於後了。

若順風而行,還有一星期便抵達上海了。戴德生開始整理行李、器具和書籍。

2月25日星期六,他們停泊在離上海十五哩外長江出口處的郭實獵島(Gutzlaff Island)。六個月的航程終於結束了,船員們都圍著那個甫上船的英籍領航員問這問那,弄得他忙個不了。

他說:「太平叛軍已經佔領上海四個月了,他們正在向北京進發。」

1854年3月1日星期三,他們來到吳淞,戴德生轉乘一艘領航船直上黃浦江,到達上海。他看到碼頭上停泊著不少歐洲式的輪船,也停泊著中國式的木船和英法的砲艦。岸上一排十數間外國洋行,還有一座堂璜華麗,像中國廟宇的建築物,就是現時的海關大樓。沿江而上,他還可以看到一列古舊的城牆,那就是舊上海市了。城牆外豎著各種顏色的旗幟和清兵的營帳,他們正包圍著佔領城池的亂黨。

中國!在雜誌中讀到的中國,現在活生生地展現在戴德生眼前了!

戴德生的故事激勵過不少信徒,你會是其中一員嗎?馬上訂購《戴德生——摯愛中華》,看看他的信仰經歷﹗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發表留言

《戴德生——摯愛中華》試讀:預備出發

OLYMPUS DIGITAL CAMERA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人對滿清皇朝(1644至1911年)不滿的反應。滿州人入主中國,雖已有兩百餘年,但漢人還是把他們看作外族,而且到了十九世紀,滿人多耽於安逸,又常欺凌漢人,引起普遍的不滿。到處私自興黨結社,武裝起義也增多了。

太平太國的首領是洪秀全,他讀過梁發所寫的一些福音書及單張,受到了基督教影響。1843年,洪秀全和他的表兄弟互相為對方施洗,並且開始在其族人中傳講基督教的道理,稍後洪秀全遇到美國浸信會的宣教師羅孝全(Issachar Roberts),便跟從他學道。

後來,洪秀全在1849年成立拜上帝會,成為群眾的領袖。他和羅孝全仍有來往,羅氏在他寫給母會的報告中,對這個群眾運動極之樂觀。

但這拜上帝會其他一些領袖卻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他們比洪秀全較為好兵黷武,而且和祕密結社的三合會暗通往來,目的是要反抗滿清,重建明朝。

反抗滿清的運動於1850年在廣西金田爆發,洪秀全的徒眾推舉他為太平天王,建立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有其成立之目的,也有其獨特的一套宗教制度及行為規範。他們要推翻清朝、拆毀偶像,以及掃除吸食鴉片的陋習。在太平天國的早期,徒眾皆尊重聖經,對十誡尤其重視,常唸主禱文,每天有崇拜的聚會,敬拜三一真主,背誦信條和聆聽講道。他們也為成人施洗。雖然他們容許娶妾,但道德戒律相當嚴謹,而且所到之處,必毀壞一切偶像。

這所有事情,當然引起英國、歐洲各地和美國的基督徒極大的興趣。一個掃除偶像和異教的基督王朝在中國出現,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而太平軍對外國人的友善態度,也帶給傳教士極大的鼓舞。一位太平天國的領袖說:「真神上帝,是普天之下眾人之父,中國亦在其治理與關懷之下,外洋各國也是一樣。天下眾生,皆為兄弟。」

1853年3月,太平軍抵達南京。在這個明朝的古代皇城,他們打敗了滿清的軍隊,佔領了這個位於南北要衝及運河通道的一代名都。

《海外佈道雜誌》對這一切報導甚詳,在戴德生心內引起了強烈的反應。他很想丟下醫學課程,立刻動身到中國去。

當時一般傳教士都在動身之前結婚了,然後夫婦二人共同展開新的生活和事奉。因此,韋瑪莉父親的覆信便是一個關鍵了。

韋漢(Vaughan)先生的信,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留在英國,我極其樂意見到你和瑪莉兩人快樂地結合。可是,我雖不阻止你倆來往,但我覺得很難把她完全捨棄,或者想到她會離鄉去國……」

因此,戴德生和韋瑪莉的婚約就在「雙方互相同意與尊重之下」(戴德生語)告吹了。

戴德生與韋瑪莉的戀愛,維持了三年又三個月。戴德生一直祈禱,希望未婚妻會追隨自己到中國去。在他給妹妹戴賀美的信中,他說:「我想韋漢先生真是不對,既然容許我倆訂婚有這樣一段長時間,後來又不答應……我不能不愛她,並且相信她也愛我。」

對戴德生來說,這是一段傷心的日子。唯一伴著他的,是他養的兩隻小松鼠,但牠們難以代替可愛的韋瑪莉和她的音樂。有時當他抱著白朗醫生夫婦的嬰兒在芬士伯里廣場(Finsbury Square)上散步,他會渴望家庭之樂,並且默默禱求他也有享受這樂趣的一天。

與此同時,全地信徒對中國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海外佈道雜誌》的編輯相信,北京不久也將落入太平軍之手:「在中國,黎明即將到來……我們準備不久之後遣派一些具有基督愛心的醫務人員赴華。」

六月,事情變化得如斯急遽。柏德(Charles Bird)緊急的找著戴德生,對他說:「如果你認為不需完成醫學課程,我們覺得你宜立刻到中國去。我們希望你成為本會的宣教士,最好在九月初起程,避免秋天的強風。」

柏德又繼續說:「如果神為你開路,差會對你在內地推行的傳教工作並無限制。倘若事情的演變使你無法再為本會工作,我們並不會認為你的離開是背信或非基督徒的行為。請你為此事考慮和禱告;如果決定要去,請立刻填妥申請表格。」

戴德生決定要去。

戴德生的故事激勵過不少信徒,你會是其中一員嗎?馬上訂購《戴德生——摯愛中華》,看看他的信仰經歷﹗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發表留言

《戴德生——摯愛中華》試讀:所有需要都得著

20140319_1438854_76015825在醫院中作解剖實習時,由於死者是患猩紅熱致死的,病菌會從傷口傳染,因此大家都小心翼翼。戴德生也參與解剖的工作,但他忘記昨天晚上他的手指刺傷了。

早上還未過去,戴德生已經感到極其疲乏。在巡查病房時,他突然感到很不舒服,立刻跑出病房。他覺得昏暈,喝了一杯冷水後,才稍覺好轉,便繼續學習。然而身體愈來愈不舒服,下午上課時連鉛筆也拿不穩。到第二節課,他覺得整條右臂和右邊身子都極為疼痛。

……回到屋裡,他吩咐僕人給他一點熱開水,同時苦口婆心地勸他信主,真真正正是臨死贈言了。之後,他用水洗頭,又大力刺那受傷的手指,嘗試把一些毒血搾出來。但痛楚愈來愈強烈,他終於昏倒不省人事。

他醒轉時,已身在床上,賀哲明舅舅在他身旁,他已派人去請醫生。

戴德生說:「我想我已病入膏肓,非藥物所能救的了,而且我也不願花這麼多的錢。」

「別胡說,」舅舅說:「醫藥費由我來付!」

賀哲明舅父的醫生替戴德生檢查後,說:「如果你平時沒有暴飲暴食,或許可以熬過去。但你若多喝啤酒等東西,就沒有希望了。」

「還好,」戴德生說:「如果清苦的生活對此有幫助,我生還的機會遠勝他人。數月以來,我都只吃麵包和喝清水,我覺得這有助我讀書溫習。」

……有一天,醫生來到,看見戴德生坐在沙發椅上。他發現戴德生竟然不用幫扶,就可以獨自下樓,感到非常驚異。

他對戴德生說:「現在如果你能夠旅行的話,最好到郊外調養一下。要盡量拋開事情,直至你恢復健康和體力。如果太早回復工作,後果會不堪設想。」

醫生離開之後,戴德生躺在沙發椅上,感到筋疲力竭。他開始祈禱:「親愛的神,我一直刻意避免把自己的需要告訴別人,好使我的信心增長。現在叫我怎麼辦?我連回家的交通費也付不起。」

他好像感到神的靈叫他到船公司查詢一下芬治船長的事。

……他朝著齊賽街走,每走兩三步就停下來倚著店鋪的櫥窗休息一會,也順便瀏覽店內陳設的物品,然後繼續前行。他以前從來都不會對百貨店的櫥窗感到興趣。最後,他終於來到齊賽街,轉入船公司坐落的街道,來到公司的樓下,已是筋疲力竭,只得坐在樓梯上休息。

上落的人對於這個蜷伏在樓梯一角的青年,都投以好奇的眼光。休息過後,再經過禱告,戴德生終於上到船公司裡。他很高興再次見到那位書記。看到戴德生滿面病容,書記問道:「先生,你身體怎麼了!」

「我得了重病,」戴德生回答說:「醫生叫我到鄉下療養。我想到來看看那個棄船掘金的船長可有新消息。」

「我真高興見到你來,原來上次棄船而去的船長並非你的朋友,而是另外一個姓名相同的人。芬治船長仍在船上,他的船已經抵達貴利夫遜(Gravesend),不久就要來到這裡。我樂意把他的薪金交給你,因為這樣會更安全,芬治夫人必定收到。不過,在我給你薪金之前,你可否和我一起午膳?」

戴德生欣然接受書記的邀請。飯後,他領取了錢,叫了一輛馬車回蘇豪區。

戴德生要付錢給賀哲明舅父的醫生,但醫生以他是醫學院學生為理由,拒絕收費。

「你可以讓我大膽地說幾句話嗎?」他問醫生。

「請說吧!」

「在神面前,」戴德生說:「我覺得我的性命是你救回來的。我真希望你能和我分享我對神的信仰,它是我所珍貴的。我在倫敦學醫,目的是到中國事奉神,在我起行之前,我一直學習完全相信祂,所以我拒絕了父親及中國傳道會對我的供給。但我所有的需要都得著供應,昨天神又賜給我力量,使我從蘇豪步行到齊賽街。」

「不可能的。我離開你時,你像鬼多過像人!」

「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實實在在是步行的。因此我現在有足夠的錢回約克郡去療養了。」

戴德生的故事激勵過不少信徒,你會是其中一員嗎?馬上訂購《戴德生——摯愛中華》,看看他的信仰經歷﹗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發表留言

《戴德生——摯愛中華》試讀:捨棄一塊銀錢

20140314_865434_29672910「到了發薪金的日子,你要提醒我。」赫迪醫生爽快地說。這就是戴德生已定下的考驗:他立定心意不會向他的雇主提起發薪的事情,他請求神幫助他去提醒。

有一陣子這事不成問題。但有一次季末發薪的日期已過,赫迪醫生卻像完全忘記了似的。當星期六晚上戴德生計算他每週的開支時,他發覺口袋裡只剩下一塊銀錢—兩先令半。

他懇切祈禱。

翌日,主日崇拜之後,他沿著熟悉的車道走過荷爾區的碼頭,那一帶有上百愛爾蘭工人聚居在一些破落的舊房子中。這是臭名昭彰的地方,暴力和罪案頻頻發生;警察也很少巡邏,他們亦至少出動六人以上,才敢踏足於此。

或許由於他的雇主是受人愛戴的赫迪醫生吧,戴德生常單獨前來此地也沒有受到騷擾,他來到這裡探訪病人、分發單張,甚至有時向聚集一處的小撮人傳講道理。「在那些日子,」他述說:「我真覺得在地若天,我所作的一切,只是令自己更能享受快樂。」

那天晚上十時,他好像聽到有人叫他,從口音聽來,顯然是愛爾蘭人。

「我的妻子病得快要死了,請來為她祈禱好嗎?」

戴德生答應了,但他問來人:「你為甚麼不去請牧師呢?」

「我去過了,但他要求十八便士的費用,否則不肯來。我不夠錢,我整家人都在餓肚子呢!」

戴德生想到他袋唯一的銀錢。他所有錢財都在這枚銀錢中。回到他的房間後,他看見明天的早餐尚有著落,但午餐卻沒有了。

「你落在今日的境況,實在是你自己的錯,你為甚麼沒有見社會福利部的官員呢?」

「我去過了,他們約了我明天見面。然而我怕我的妻子過不了今晚。」

戴德生禁不住這樣想:如果我不是只有一個兩先令半的銀錢,而是兩個先令和一個六便士的銀錢,我會十分樂意地把一個先令送給這個可憐的家庭!

戴德生跟著這個人走過一塊院地,他記得上次來這時,曾經遇上惡棍,他們把他的福音單張撕碎,又恐嚇下次再見到他時,必對他不利;所以戴德生忐忑不安地跟著那人走過一列狹窄的樓梯,來到一個骯髒的陋室。

五個小孩帶著蒼白的臉和空洞的眼神望著他,他們的母親躺著不動,手中還抱著一個嬰兒。

「如果我有兩個先令和一個六便士就好了……」戴德生反覆在想。

「不用絕望,」他自言自語:「我有一位慈愛的天父看顧我。」

但這時他好像聽到內心說:「你這個偽君子!你向這些人說神是慈愛的,自己竟不能捨棄一塊銀錢。去學習信靠祂!」

他轉過來向那人說:「你請我來是為你的妻子禱告。」說著就跪下來,但還未開始祈禱,內心又責問說:「你的銀錢還在口袋,你竟敢跪下口稱天父的名字?」

他的內心激動,口舌不靈,祈告不能繼續。那個人說:「先生,你看我們的情況真是苦不堪言,如果可以的話,請你為著神的緣故給予援手吧!」

戴德生望著他,又望望他的妻子和孩子,腦中浮現馬太福音五章42節的話:「有求你的,就給他。」

他把手放進口袋,拿出那塊銀錢。

他把銀錢交到那人手中,說:「你可能認為我給你的不過是很小的數目,但它已是我所有的錢財了,我說的全是實話。神實實在在是可以信靠的父親。」

戴德生從屋子出來,行過寂寂無人的街道,經過那條黑暗泥濘的車徑,他的心情和他的口袋一樣地「飄飄然」。回到家中吃了一碗稀粥,味道分外甘美,就算用它去換皇宮的一頓御宴,他也不肯。

戴德生的故事激勵過不少信徒,你會是其中一員嗎?馬上訂購《戴德生——摯愛中華》,看看他的信仰經歷﹗

文字福音工作有賴您的參與和奉獻支持,願文字化作活獻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成為祝福他人的力量,願恩典和福樂常與你同在,誠心所願。

標記 , | 發表留言